第13屆台大EMBA學生會電子報
第七期
05 Jul 2017
【會長的話
一點分享、一點期許
第13屆EMBA學生會會長
時碩集團 董事長
黃亞興

猶記得2015年3月OCAMP時,謝明慧執行長提醒學長姐們,由於台大EMBA課程相當多元,且有許多社團活動,所以,時間管理最為重要。執行長建議大家宜採漸進方式去重溫並享受學生生活, EMBA課程型態與同學組成均迥異於MBA,課堂研習之外,還會接觸更多元的學習環境及結識更廣層面的社會菁英。同學們的社群交流場域極廣,包括但不限於敎室、運動場、各式活動場合等,學長姐們應評估自己之主、客觀情境,再深思該涉入的程度與釐訂個人的規劃、期望…。倘初始就無役不與,個人時間與體力恐有所限制,屆時再急轉彎調整,或許並非為適切之安排。

2017年5月,兩年多的課程終告一段落,我想試著以一位準畢業生及老學長的角色,與105及106的學弟妹們分享個人一點想法與經驗。台大EMBA兩年的學習課程是相當札實的,如果能預先作好妥適的時間規劃與職責配置,你除了能浸淫在台大陣容堅強的師資團隊外,還有機會結交兩岸三地跨國、跨領域的社會菁英,更能與一群優秀的夥伴們共同建構一個健康、樂活的優質人生,這在任何職域確實很難擁有,可謂是個極其難得跨域學習與體驗分享的人生良機。以上分享即為我2年前在班級及學生會,不斷倡議並推動的【四個一起:一起讀書、一起分享、一起加持、一起畢業】。

課,雖已結束,但,論文尚在起草階段,明年度才能算真正畢業!我個人對學校恩師們及104級的同學們,心情錯綜複雜且五味雜陳,僅略抒一二與大家分享之。其一是不必再過蠟燭兩頭燒的「甘、苦」日子,每一想起事業工作、助教點名、缺課逾限、作業考試、甚或重修等等壓力與夢魘,現在的愉悅輕鬆心情簡直是連作夢都會抿嘴微笑呢!其中,最最開心的莫過於我們在這兩年疏於關照到的家人們。其二是很難再擁有與全班同學一起共修課程的機會了,未來全員出席的場合勢必更難安排規畫,一股莫名的惆悵感與失落感頓時充塞心中。然而,這也讓我體悟一個人生道理,人的一生都是在各式各樣的挑戰與機會之間取得平衡,古人所言極是「過猷不及」,此刻,最重要的應該抱持以平常心來看待一切吧!

台大EMBA學生月刊繼國企學會出刊後,會管學會的第六期以巨大的篇幅隆重上架,內容除了美麗能幹的詹心怡會長暨四大金釵圖文並茂的解說,讓大家對會管學會有更進一步的認識,其中,最重要是看到會管學會好像都是美女當標兵,排頭兵,對一些不屬於會管學會的男士而言,包括我在內,當然會很羨慕會管學會的一群型男們,尤其是勇猛如超人般的學生會執行長---許英傑(Jack)。此外,特別引人側目的是106期的學長姐們,剛取得台大EMBA學生證,就先跳上這個台大EMBA學生會月刊的大平台來嶄露頭角,由此可見,咱們台大EMBA月刊大平台,確實已吸引並受到大家的重視。

個人不得不對這一群搶先曝光的學弟妹們表示肯定與讚賞,因為,依學生會現行制度,五個學會出刊後,方輪到105級學弟妹們接棒編纂之責, 106級必須得等到2018年一月才接手學生會月刊,試想那時他們已成老生了。每一班僅有一次擔綱編纂的機會,除非是學會或是其他的專刊報導,此時不把握上台露臉的機會,更待何時? 真是冰雪聰慧的一群新生啊!

唯有一事令人惋惜,即是我們缺乏多元代表的投稿,尤其是會管的大師群們。如果缺少會管大師群的參與與站台,台大EMBA的會管學會就會相形失色。眾所周知,學會或組織若能持續存在,甚或吸引更多人才報考,不但能讓學會繼續成長茁壯,更能培育一群具專業、有遠見的人才,台大EMBA校友,大多為社會菁英,即使離開學校,大家在台灣社會肯定能凝聚一股專業、追求共好與更好的正能量,為國家、為社會、為這塊我們共同生長的土地,集思廣益,有效發聲推動正面能量的改革,讓台大EMBA這塊招牌能真正成為引領風潮的大旗幟。

欲達成上述目標,其中最重要的關鍵驅動者,應該是學會的創立者或是一群當家的大師們能告訴大家,學會的宗旨以及使命為何? 如何宣揚學會的核心文化與價值、傳播學會存在的目的,而且要繼續的講下去,讓更多人不但知道更能認同。倘能建立此認知與共識,我堅信,即使畢業多年的校友或是剛進學校的新生,對重大公益活動或是推動正能量的社會主流文化,都會心生共振與共鳴,一旦實現此目標,應該會讓每一個人都會以身為台大EMBA的一員為畢生榮耀,【今日,我以台大為榮!他日,台大將以我為榮!】大家更會積極扮演傳承組織文化的角色。一棒一棒的傳下去!綜上與各位親愛的學長姐們分享並共勉!

黃亞興書於台北家中 2017.06.17

【老師的話
EMBA資訊管理組 曹承礎教授
記錄整理:林正一

雲端、大數據、金融科技、區塊鍊、AI等資訊科技新名詞充斥媒體,幾乎成了老嫗能解的日常流行語(buzzwords)。乍看之下,新科技似已普及全民,殊不知,業界依舊瀰漫著嚴重的「數位落差」現象。

是危機嗎?其實也是絕佳契機,暗示業主還有很大空間,借助數位科技來創造組織價值,也提醒業主更謹慎地評估對數位科技的投資,把錢花在刀口上。建議CEO、CIO 及其他專業經理人,可秉持以下三個Make的態度,來因應這一波數位科技浪潮:

1. Make Sense

對每一項新科技都要有基本認識,避免停留在膚淺表面的字面翻譯,更不能人云亦云。

2. Make Wise Decision

建立基本認識,同時考量多種經營面向,作出明智的數位科技投資決策,為組織創造價值。

3. Make It Happen!

凡事皆須付諸行動,才可能看見成果;倘若花了大把時間研究新科技,到頭來仍墨守成規(business as usual),則前景堪虞。



在此特別提醒學長姐, 曹老師提到的觀念在本學期105級資管核心必修課程 資訊管理(EMBAE7011) 會有更深入精彩的內容喔。

【學會心願
103C/林正一 第三屆資管學會會長

各位學長姐 誠如本屆學會交接時跟大家報告的年度願景是
“連結台大EMBA資管組同學與師長,分享實務經驗與產業知識”
過去的一年學會團隊一直向這個方向前進 並規劃了 3/15/2017
「 IT×M 系列活動 - CIO/CEO 2017 挑戰 與 機會」


我們特此感謝

張善政 前院長 分享國家級高度的真知灼見
黃欽勇 社長 帶來全球格局的Insights
蔡益坤主任 推動指導 IT×M 的共享平台
曹承礎老師 在演講及座談內容規劃上的指導
林振輝 學長(顧問)在內容和演講邀約上的大力協助
林啟聖 學長 (顧問)在學會方向及活動慷慨贊助
各產業CEO/CIO 代表受訪學長姐們真誠無私的分享
學會幹部學長姐們無私無悔的貢獻服務
還有其他EMBA 大家庭裡的好友們 鼓勵及協助

除了感謝外還是感謝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
特別在此把3/15號的演講座談會集結成刊,希望能把珍貴的內容精實的呈現給所有EMBA
學長姐們希望各位不論在不在場都能回味無窮,並有所獲益。

【CIO / CEO 2017挑戰與機會
最近這幾年,科技發展呈現爆炸式的成長,台大資管所蔡益坤主任指出,科技術語不斷的出現,大數據、區塊鏈、金融科技、人工智慧、機器學習等,身為CIO/CEO,感受到的心理狀況各有不同,有些人甚至可能會有被驚嚇的感覺。臺大EMBA因此特別舉辦CIO/CEO 2017挑戰與機會,邀請DIGITIMES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及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出席,希望能幫助更多人掌握科技時代的脈動。
台大資管所蔡益坤主任開場闡述CIO/CEO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

轉個彎迎接萬物聯網的時代

DIGITIMES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指出,台灣到去年年底,有828家上市櫃的電子公司,加總起來的營業額是5,938億美金,其中量產製造的公司有56%,這些公司在過去的工業時代,都發展得非常好,但是進入行動應用時代,企業要扮演的角色必須改變,尤其是進入物聯網時代後,國內市場的重要性已經提高,在萬物聯網的時代,我們的思維需要轉個彎。

國內的市場重要性雖然比以前高,但是台灣的產業及金融結構,要發展資訊服務業及軟體業並不容易。Facebook在台灣一年的營收就有70億台幣,但是台灣一線的財經媒體全部加起來,一年的營收可能都還是輸給Facebook,台灣業者很明顯打不過,未來該怎麼辦?
DIGITIMES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

我們必須要面臨的問題,就是當我們從過去的工業時代轉進到行動通訊時代,會面臨到許多嶄新的問題。台灣的PC平台時代,是從1985年Windows誕生後開始起飛,一路發展至今,創造出傲視全球,有目共睹的成績,但現在面對中國科技業勢力的崛起,如2017年的十大手機品牌,中國大陸品牌很可能就會占了7個,主要因為市場的用戶最多,形成強勁的帶動力量。

我們這一代的人,一開始只是在追求「有」,後來採購力變強,但不見得有品味,所以只會在乎「量」,到2000年代後,生活水準提高,開始進入消費時代,人們開始在乎「質」,就可發現工業時代及物聯網時代的價值正在翻轉。

工業時代是由供給主導,過去重視的是分餅,如國家科技預算約為1,000億台幣,業者想的是能分多少算多少;物聯網時代則是需求至上,重視的是新創商機,也就是要如何造餅。以台北捷運為例,每天運量超過200萬人次,但如果要做行銷,真正要重視的是樞紐站,而不是在所有的車站做行銷。

過去的工業時代是國際化黃金時期,1990年代因為東歐解體,歐洲開始整合,但中國大陸還沒有崛起,全球市場有太多機會,但現在的遊戲規則變了,國際保護主義興起,國內市場將會變得更加重要。事實上,國內市場的消費佔GDP的55%到60%,但內需啟動可能要靠政府來催化。

過去的工業時代是勞動分工,物聯網時代則是知識分工;工業時代是垂直分工,水平商機;物聯網時代是水平分工,分眾商機。如傳音(Tecno)手機在非洲熱銷了8,000萬隻,就是因為傳音會專門針對非洲民眾設計特殊的鏡頭及相關應用,所以20世紀如果是硬體主導的時代,21世紀則是要做到軟硬結合,在地市場將會成為非常重要的市場,台灣還有很多的機會,但以前是追求生產效益,未來則是要注意社會模式,有無成功的創新,將會是未來成敗的關鍵。

以前的產品是由晶片商把晶片做出來後,再交由模組商模組化,最後交由系統廠商整合生產,這是一種線性的供應鏈。但現在我們發現,每一個產品中間都有IP,可以賣給整合平台業者,可以賣給零件配套,也可以賣給電信商,供應鏈變成一種矩陣型的關係,市場也因此變得更加多元變化無窮,智慧物流、智慧安防、智慧醫療、智慧交通等,必須要跨國、跨區、跨業合作。

DIGITIMES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

因為萬物聯網時代的產業重心模式正在改變,因此核心事業目標要重新思考,如何結合供應鏈與智慧應用端思考突圍策略。台灣的上市櫃科技業總營收5,938億美金中,電腦周邊與製造營業額達3,326億美金,佔56%,半導體產業營業額達806億美金,佔14%,裡面有晶圓製造、IC設計等,光電產業包括LCD及LED,營業額487億美金,佔8%,還有網通、電子零組件、電子通路等等,台灣很幸運,能有這麼大的產業,但現在也開始被其他的競爭者搶走訂單,未來一定要透過跨業整合,來強化競爭力。

如全球汽車銷售量將近9,000萬輛,假設平均一輛車3萬美金,使用ICT的部分已經超過40%,而且汽車未來的附加價值,90%將會來自ICT。所以未來很可能是科技產業跟汽車廠合作,如今年的CES Keynote講者中就有NISSAN、UNDER ARMOUR、Carnival這些跨領域的業者,但遊戲規則正在改變的同時,台灣卻顯得無動於衷。

環境會改變,條件會改變,需要的知識也不一樣。台灣現在面臨的問題,不是CIO或資訊科技的問題,而是系統整合的問題,但台灣資訊服務業過去五年的產值都沒有成長,就可以看到台灣目前的問題,台灣需要規模夠大的本土系統整合商及外商大型平台,來執行大型應用計畫,配合政府計畫觀念的變革,才能協助台灣跨越鴻溝。

台灣的條件非常好,只是觀念要改變。如中央、台北市及企業應該要攜手,利用舉辦世大運的機會,促成更多的商機,如4K面板一直缺乏展示應用的機會,如果世大運開閉幕可以用4K解決方案來轉播,讓大型活動帶動產業發展,同時帶動社會對於大型活動周邊應用的認知。

現在做零件及半導體的企業,都在告訴客戶,演繹各種新應用,如汽車後視鏡已經被面板取代,三星過去三年的購併案,都是跟智慧家庭有關,而且都不是投資在硬體。事實上,韓國過去三年引進的外資都超過200億美元,而且去年引入的外資,有60多億美金跟軟體及文化服務業有關,而且毛利都在50%以上。

韓國已經計畫要將2018冬季奧運打造成5G的試驗場,所以也已訂出5G的規格,韓國的作法顯然是一種以ICT技術為基礎的國家競爭力強化計畫,希望能建立第四次工業革命基礎建設的5G通信王國。

台灣還是有很多機會,如利用捷運展示場,配合世大運智慧應用,可以成立「創客產業市集」,但後續一定要有全國推廣、典範複製,同時設法做到跨國、跨業合作,融入無所不在的物聯網,建立更有競爭力的科技應用產業。

台哥大基金會董事長暨前行政院長張善政
CxO的時代挑戰

台哥大基金會董事長暨前行政院長張善政指出,CIO的責任,就是顧好企業的資訊環境,更重要的是推動企業的資訊應用,從簡單的e-mail到複雜的ERP,這裡面又牽涉到跨部門溝通,因為應用牽涉到各種業務,不是資訊部門所能掌握,但資訊部門既然要參與,資訊部門與業務部門的溝通就變得非常重要。

如內政部的戶政系統幾年前出問題,是因為戶政司自己發包,自己去要求戶政業務需要的功能,內政部的資訊中心卻不知道,導致戶政司發包的工程,無法符合資訊管理的要求。所以我後來才要求,以後政府部會的資訊系統,不管是資訊部門還是業務部門負責發包,資訊部門一定要參與,各個部門應該是一體的。

CIO需要資訊專業背景嗎?現實狀況其實並不需要,關鍵在於CIO是否有掌握資訊技術與應用的趨勢。我認為政府的CIO有三大任務,首先是推動重要資訊應用計畫,部會的CIO應該要推跨機關的應用計畫。如我任內就是用報稅資訊去分析企業界的薪水,這裡面牽涉到財政部財稅中心、勞保局等跨部會資料,用跨部會資料去做大數據分析,可以掌握企業薪資的發展趨勢。

其次則是規劃、推廣進階資訊應用,如推行動支付、數位貨幣(比特幣)時,中間也許會隱藏很多的問題,但一定要去做評估,如在網路上使用數位貨幣,會比線上刷卡自然許多,可能會有愈來愈多人想要使用,而且網路交易會有跨境交易的需求,如果其他國家開始發行數位貨幣,勢必會對跨境網路交易造成影響,所以CIO一定要掌握資訊技術及應用趨勢。

最後是要保障資訊發展的資源,每年要編預算時,就是CIO最大的挑戰之一,政府現在雖然沒有專職的CIO,但因為是由部會的副首長或次長擔任CIO,反而讓資訊部門的重要性提升,幫資訊部門要人及要錢的意願也跟著增加。

但Big Data、Open Data、My Data、IoT、AI、VR/AR、資安及隱私權等這麼多的技術趨勢,CIO都要知道會蠻辛苦的,所以不可能什麼都知道,但至少要掌握基礎。

台哥大基金會董事長暨前行政院長張善政

因此,CIO同時還得扮演CDO的角色,包括Chief Data Officer及Chief Digital Officer,前者是負責推動企業裡面的資訊管理及應用,尤其是業務方面的資料應用。後者則是要用數位的方法來驅動企業的成長,包括行動工具、社交媒體等,同時要了解客戶的數位體驗。

但不管是哪一種CDO,都有業務責任,也都要懂業務,所以要能跟業務部門友善的溝通。如果CIO的個性非常工程導向,比較木訥,就會比較辛苦,會比較難證明資料應用+數位轉型(Data+Digital)的重要性。

所以CIO在取得高層授權跨部門的協調權力後,要親自帶領先導計畫,很多數據不見得能夠馬上知道對不對,一定要親自看著這些結果,發現不對勁的地方,要馬上去改,而且要用最少資源盡一切力量讓計畫成功。

但實際上,很多人會認為能不花錢,就不花錢,所以不要獅子大開口,一開始就要擴充硬軟體設備,可以用土法煉鋼法,不一定要用最流行的工具,而是設法讓初步成果先做出來,讓主管知道這個專案可以有什麼樣的成果,然後再強調如果要有更長期或更精緻的結果時,需要更多的資源。

結果出來後,就要想清楚業務衝擊,包括營收會降低嗎?還是短空長多?最重要的是,要跟CEO充分溝通,跨越業務疑慮,先導計畫才會成功。

在資料應用策略方面,資料應該是不問目的,盡量收集,除了儲存成本比以前便宜很多外,要注意的是,儘管很多資料也許不知道要用來幹嘛,但千萬不要用自己有限的創意,去限制別人可能的發展,因為需要時再收集就來不及了。

如2015年政府要做大學生畢業生就業統計分析時,想了解學用落差存不存在,不同的大學的就業難度有多大的差別,如學生畢業後要待業多久,才能找到工作,或是換工作的頻率高不高等資料,但教育部跟所有學校要所有畢業生2015年以前三年的數位資料時,才發現有些教育部需要的資料欄位,因為以前沒有人要過,大學因為沒有統計而無法提供。

所以CIO一定要設法建構資料協作體系。如有些平台電商寧可自己賣,也不願意到銷售量更大的大型購物網站上架,就是因為這些電商想知道客戶的屬性,拿不到數據就無法改進。所以阿里巴巴還特別提供淘寶的商家可以看到消費者屬性的功能,來吸引商家進駐。

所以一定要讓能夠善用及重視資料的人拿到資料,資料才會有用。如工業4.0其實就是希望能透過生產設備上的感測器及物聯網,建立資料蒐集的合作體系,智慧醫療也是如此,放棄控制反而可以獲得影響力,分享資料才能創造新業務。

台哥大基金會董事長暨前行政院長張善政

至於數位轉型策略方面,CIO首先要做好創新(Innovation),才能做好數位體驗及轉型;其次是要有眼光(Insight),需要掌握Domain及Know-how,要有正確的資料及使用正確的方法;最後則是要有智慧(Intelligence),如果可以透過足夠的案例,讓人工智慧可以歸納出更有價值的資訊,無形中就可以增加Domain Know-how,就可以找出更多的創新,開啟更多的營運模式。

至於CEO,除了必須體會資料應用+數位轉型的趨勢與衝擊外,還得靠CDO/CIO去教育。CEO還必須有足夠的數字敏感度,才有能力去評估業務衝擊面,因為數位轉型可能讓企業一落千丈,無法回頭,也可能辛苦個一兩年,但是短空長多,但也可能馬上一飛沖天。所以CEO還必須評估企業因應的管理面,如金融業導入理財機器人要取代專員時,就得考量裁員可能對企業帶來的衝擊。

總結而言,未來的CxO的時代挑戰,CIO做好技術本位,顧好資訊環境;CDO要做好業務溝通,掌握業務需求;CEO要有決策能力,才能幫助企業能夠在新時代持續發展。

CIO / CEO 2017挑戰與機會座談會
呼籲政府重視國內市場引導應用產業投資機會
在DIGITIMES總經理黃欽勇及前行政院長張善政的演講結束後,隨即進行的是座談會。主持人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曹承礎教授首先引言,時代正在改變,我們有沒有準備好?包括如何轉型、企業文化都遭遇很大的問題,但台灣還是有很多的機會,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關鍵就是要有Team Work的精神,台灣的企業都想當領導,談合作很難,一定要找到盲點,才能有所突破。
主持人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系曹承礎教授為座談會引言

議題1:政府在60年代主導建立半導體產業,現在來看確實相當成功,但是在軟體及電商產業的產業領域卻缺席了,在我們的文化中,是否真的需要政府強力主導,才能建立世界級的產業?

黃欽勇(下稱黃)答:1974年的RCA計畫,是一個工業時代的計畫,工業時代是個分餅的時代,誰分到最多的餅,或是國家有個非常明確的戰略,把資源分在對的地方,就會有很好的成果。

但是到了物聯網時代,應該是個造餅的時代,但政府還是用分餅的概念,也讓相關產業很難成長。

回到GDP的概念,台灣的GDP約為5000億美元,政府的支出約佔GDP整體20%,基本上未來如果還要成長並不容易,因為就必須舉債;至於出口,台灣一年的出超約在500億美元,佔GDP約10%,民間的投資大約在18%,也就是約900億美元。但我們要注意的是,台積電股價如果超過110元,等於就佔了投資額的九分之一,如果把跟台積電相關的半導體產業加進來,可以佔到七分之一,如果台積電開始將投資移到其他地區,各位可以期待投資會繼續成長嗎?恐怕很難。

所以我們應該要設法從國內市場著手,因為國內消費市場佔GDP的50%到60%,但以前的時代並不好,因為以前的國內市場,我們會阻止國內商品漲價,滷肉飯只能賣50元,不能賣80元。

但過去最不好的時代已經過去了,現在反而是最好的時代,我們應該要想辦法,讓滷肉飯即使賣100元,還是一樣賣得掉,但一定要能夠提供更好的服務品質。
DIGITIMES總經理黃欽勇於座談會回應提問

台灣的資訊服務業碰到的問題,其實是整個社會文化的問題,許多行業的競爭力,都是用年輕人一顆顆新鮮的肝去換來的。以會計事務所為例,台灣就有跨國企業的做法是,簽證會找香港,但查帳會找台灣,因為台灣的勞力成本比較便宜。

台灣的問題在於只能賺勞務的錢,有本土企業明明有能力可以提供專業的服務,表現跟國外公司比起來毫不遜色,但卻拿不到好的價錢,沒有得到國內市場的重視。而且很多可以跟國外重要官員對話的企業或媒體,反而拿不到政府的預算,讓我一直很納悶?為什麼?當我們把錢付給國內的企業時,一百萬元可以變成五百萬元,因為企業會發薪水給員工,員工才能在國內消費,政府應該扮演領頭羊的角色,要表現出對國內企業的尊重。

網路時代的創業者想要生存,一定要做到差異化,要用不同的營運模式,如媒體本身的研究機構,為什麼不能接政府的研究企劃案?結果政府官員的答案是,要另外成立一家專門做研究的公司才能承接。但為什麼企業的營運模式,要由政府來決定?當台灣上市櫃的軟體公司營業額加總過去幾年都在30到35億美元,一直沒什麼成長,所以我們知道,目前的營運方式需要改進,政府不能再要求企業要用傳統模式運作。

市場規模透明度不足,也是一個需要正視的問題,但市場調查需要投入成本,以韓國電商市場為例,韓國人做調查,不是用年為單位,而是每個月都在做統計,韓國的創投公會每個月做調查,大企業的創投資金有多少,完全清清楚楚,台灣的產業卻往往不知道市場長什麼樣,政府應該要幫忙做這些事。

議題2:許多人對於現在的政府運作方式過於保守,感到很無力,未來又該如何改進?

張善政(下稱張)答:大家覺得政府官員很保守、很官僚,做事情看起來沒有效率,讓很多人看不慣,這是一個長久以來的問題,第一個原因跟法規有關,第二個原因跟專業有關,如資訊部門跟業務部門要能溝通,官員跟民間也要能溝通,但顯然很多人都缺乏溝通方面的專業,公務人員需要一個更好的訓練機制,如教授每七年可以休息一年,許多教授就會到業界去了解產業狀況,反觀公務員就缺乏這樣的機會。

如衛福部是醫院的主管機關,需要執行醫院評鑑,醫院面對一堆未必能反映醫院服務品質的表單,雖然很反感,但又不得不配合,否則就拿不到健保經費,如果能讓衛福部的官員到醫院工作,如擔任院長的助理,就可以深入了解醫院的運作方式,就會比較知道醫院營運所面臨的問題,如藥價黑洞是怎麼發生的。公務人員達到任用資格後,缺乏適當的培養機制,讓公務員成長,又不夠深入業界,跟外界脫節,自然難以理解產業Know-How,只能遵循法規,自然就會保守僵化,也因此成為惡性循環。

議題3:生醫製藥產業有可能像科技產業一樣,為台灣創造第二個榮景嗎?

張答:健保費率有個審核委員會,裡面有很多成員因為是使用者,所以傾向於將健保費用(藥價)壓低到一定的程度,表面看起來是件好事情,但卻因此讓比較昂貴的新藥,不願意到國內市場。可能要等一種可以治療癌症的新藥,出現在歐洲及美國,台灣卻買不到時,民眾才能體會到「一分錢,一分貨」這句話在製藥界的意義。
前行政院長張善政於座談會回應提問

這也是我前面提過,政府要了解產業。政府要了解製藥界需要的東西,怎麼樣扶持,而不是一昧的壓低藥價。

不管是營收、就業市場來看,生醫製藥產業很難比得上科技產業。但對於高端研究領域的貢獻仍然可能很大,不管是醫療方法、醫療器材、藥品研發等,都可能為全球帶來巨大貢獻。我們可以鼓勵學校也投入研發,做出好的產品,但想要因此在台灣出現一家像輝瑞(Pfizer)一樣的國際大藥廠,恐怕還是不太容易。

所以生醫製藥產業最好的出路,應該是可以透過專利授權或透過被併購收回研發投資,能夠因此拿到更好的利潤,讓這些研發人員能拿到很好的待遇,甚至可以因此讓研發中心可以依附在大藥廠下留在台灣。

如台灣有一家即將上櫃的製藥公司,這家公司是先併購了一家快倒閉的國外藥廠,取得了數百項的專利,然後從中間挑出幾個化合物加碼研發,現在已經看到不錯的結果,這種正面的個案如果能夠多出現幾個,可以對目前社會對生醫製藥產業有點負面的刻板印象平衡一下。

黃答:PC產業的模式已經是一去再也不復回了,那是大規模量產、同質化、標準化的時代,但其他國家要重建這樣的體制,也很困難,所以台灣幾個電子大廠未來還不會面臨太大的問題。但未來的產業應該是差異化,生醫科技產業的結構不可能跟電子業一樣,也應該尋求差異化,找到獨特的附加價值。

像緯創、廣達、鴻海這幾家公司的運作資本都很大,都不少於20億美元,但現在卻沒有什麼軟體公司的運作資本超過一億美元,為什麼沒有發生?其實跟管理人才有很大的關係,台灣缺乏大型軟體計劃(如百億台幣以上)的管理人才,如果生醫產業真的開始大規模成長,缺乏管理人才也是隱憂。

MIS部門不應該被當成成本中心看待,MIS部門應該是企業的「戰略轟炸機」,如媒體的IT部門應該可以提供企業高階主管閱讀新聞的大數據分析,好的點子不是靈光一閃的好點子,需要經驗累積,才能夠幫助企業根據市場及客戶需求設定戰略。

生產製造型的產業,可以隨時外移到其他國家,因為製造方法一模一樣,但應用型的產業如軟體產業,本土的條件非常重要,必須要有同心圓的概念,由內而外,政府必須要了解國內市場的重要性,如果不能利用國內市場找到最佳實務,就不知道應用的真正附加價值,所以包括生醫製藥產業在內的應用型產業,都得先從台灣開始,參與產業的人才會知道,市場建立的祕訣在哪裡,才有辦法找到最高的附加價值。

議題4:廣達、仁寶、緯創等科技產業的營業規模太大,成長已經碰到瓶頸,鴻海的併購動作頻頻,是否代表電子代工業未來的發展走向會朝併購的方向走?

黃答:我覺得併購不見得是唯一可行的方向,如果在軟體方面的投資能夠增加,包括跟世界上的其他業者合作,如三星過去幾年的投資,都是以軟體事業的購併,及發展智慧應用為主,三星在矽谷有兩家很重要的公司,一家叫SRA(Samsung Research America;三星美國研究所),另外一家叫GIC(Global Innovation Center;全球創新中心),三星電子所有購併的技術,都會先在這兩家公司落實,再送回到韓國搭配硬體出口。

韓國從1990年中期開始,就跟高通(Qualcomm)合作,讓寬頻成為韓國的國家戰略,所以到目前為止,韓國的電子化政府依然是全世界最頂尖的,韓國的所有大型活動也都會以帶動相關產業為目標。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,台灣的大企業不是找不到方向,而是缺乏決心,國內也缺乏適合投資的環境及資訊,國內用來落實創新應用的環境也沒有,所以很多投資都不敢動,相較韓國外債多達4,300億美元,只有三星等少數企業不擔心錢的問題,反觀台灣卻有4,300億美元以上的外匯存底,台灣根本不缺錢,台灣是有本土產業的國家,如果這些本土產業都不願意增加對台灣的投資,其他國家為什麼要來台灣投資?這才是大問題。

台灣的產業規模看似很大,但其實都是在特定的垂直領域很大,可以跟其他水平領域互補,如果政府能夠說服其他國家政府提供該國產業補貼,然後來買台灣業者的解決方案,台灣業者不會變成該國產業的競爭對手,反而會形成戰略夥伴,這樣才是對的。

【CIO / CEO 2017挑戰與機會
學長姐分享經驗
奇勤科技董事長陳武吉

奇勤科技董事長陳武吉指出,目前的世界競爭區塊,大概只剩下兩個區域,一個叫中國,另一個就是中國以外的地區。中國市場最大的競爭挑戰,在於中國的民風跟台灣不太一樣,他們非常敢闖,台灣業者就相對保守許多,雖然看似有很多機會,但由於中國會策略性的保護自己的產業,再吸收外商的經驗,內化成他們自己的產業,規模並不大的台灣業者,往往只能自食其力。

中國大陸其實還是會希望台灣比較有競爭力的業者到大陸去發展,但台商如果想要在大陸市場落地,中國大陸當局會希望是連供應鏈都跟著過去,從實質的生產的供應鏈,到技術人才、市場營銷及產業Know How,都要跟著過去,等於在台灣可能只能留下技術研發的團隊。

雖然台商的產品面目前還是比較好,但可能只剩下三年的領先優勢,中國大陸的業者就會跟上。大陸業者也不會避諱,眼前只要你有價值,自然就會願意跟你合作,如果你無法成為市場的山頭,建構出可靠的商業模式,甚至去建構生態圈,基本上就只能加入別人建構的領域。

台灣沒有大型企業,而且往往少了一份霸氣,中國大陸企業的狼性,讓大陸企業比起台商更不怕死、不怕錯,甚至因此不會去在乎信用,這是台商到中國大陸市場遭遇的困局。

網擎資訊執行長廖長健
網擎資訊執行長廖長健指出,網擎在東南亞市場有許多金融業、船務業的客戶,市場相對願意付出的價格及經營環境,成長速度雖然還不是非常快,但成長潛力還是非常大,今年會設定以新加坡為據點,包括馬來西亞、泰國等相對於雲端服務成熟度比較高的市場為切入點。

有別於以往的做法,就是網擎會在當地市場尋找配合的顧問公司,透過他們找到比較適合的電信業者或雲端服務業者,再提供網擎全方位的服務。

未來的經營策略會以台灣的硬實力,來帶動台灣的軟實力。台灣的硬體業者其實在新興市場還是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,如網擎資訊與一家原本是做工業電腦的公司合作,因為這家公司發現雲端服務市場正在起飛,於是開始提供雲端服務業者,從機櫃、電腦到儲存的整體解決方案。

像這樣的公司,只要裝上網擎資訊的SaaS服務,找到一些電信公司,就可以直接整廠輸出。包括大陸、東南亞及新興市場,只要結合台灣比較好的IaaS及PaaS業者,就可以透過他們的既有通路,進行市場開發。透過這種模式,不僅一次性的業務規模夠大,還可以藉此招募當地的客戶做營運,而對合作夥伴而言,為了能讓硬體賣得更好,也會希望安裝的服務愈多愈好,如何跟合作夥伴配合,創造新的商機,會是未來很大的商機所在。
韜睿惠悅企管顧問總經理王伯松

韜睿惠悅企管顧問總經理王伯松指出,2017年會面臨的許多挑戰,一方面是產業包括數位、平台都正在轉型,全球的政經變化也非常大。其中有三個關鍵,第一個關鍵是企業的未來方向能否找到一個明確的方向;第二個關鍵是有無足夠的人才讓企業可以往轉型的方向前進;第三個關鍵是組織運作能否配合改進。

企管顧問公司所能扮演的角色,就是協助客戶順利轉型。以保險經紀業為例,主要牽涉的是風險管理的觀念問題,如硬體維運、營運不中斷、實現對客戶的承諾等,這些都是屬於比較軟的問題,但過去的企業都是比較重視看得到的硬體價值,因此業務面最大的挑戰,就是對於軟體的事情及人的價值能否加以重視。

CEO的挑戰有三個,第一個挑戰是如何突破現狀,因為現在服務的客戶,可能屬於某一種特定族群,當成長有限時,如何跨入新的領域,關鍵在於跨界合作,設法結合不同的異業。

第二個挑戰是結合之後的挑戰,因為異業兩邊完全不一樣,一開始通常是從系統整合著手,但人的觀念整合才困難,所以全球的企業都在推動多元及包容的理念,才能達到完全的整合。

第三個挑戰是有多少時間可以容忍這些改變。雖然我們都是希望愈快愈好,因為外面的競爭十分激烈,但內部整合一定要花時間,CEO最痛苦的地方就是,如何設法取得之間的平衡點。

花道家總經理許立人

花道家總經理許立人指出,電商的市場機會一直都很好,但每個時期的競爭狀態都不太一樣。從CIO或系統供應商的角度來看,只要將系統也就是工具做好就可以了,但即使到現在,真正會用這些工具的業者還是不多,每個業者切入電商市場的角度都不一樣,但能從資訊系統的角度切入的並不多。

傳統產業的電子商務,機會一直都在,有沒有把對的資源擺在一起,會是未來的發展關鍵。如花道家不只是建立平台,本身也跳進來做網路花店,所以花道家是從電子商務系統的角度出發,不只是前端的網站使用介面要有全新的體驗,包括SCM、CRM等整個訂單的後端作業流程也都要跟上。要把IT當作武器,從資訊系統的角度來看待一個新的產業,就會改變供應鏈的關係,從其中就會創造出價值。

如傳統花店的損耗率大概是30%,但花道家因為是接單後才去設計及生產,只要有一定的經濟規模量,就可以計算出每天跟花市或跟花農下訂單的量,損耗就可以因此降低,省下來的成本,就是商業價值,利潤就在其中。

當垂直領域碰到瓶頸時,也可以透過跨界進行水平發展,只要找到這個產業的關鍵資源,如花道家從花店,延伸到蛋糕及禮品,都是順利成章的延伸。用品牌的概念去執行這個商業模式,議價的能力也會愈來愈高,客戶對花道家的整體服務及產品滿意度也會跟著提昇。

大眾銀行資訊技術處處長張順程

大眾銀行資訊技術處處長張順程指出,金融創新除了要面對市場的競爭壓力、外界的經濟環境變遷,對內要不斷的挑戰新的科技,還得面對資訊安全的管理壓力,尤其是創新及安全,兩者往往會呈現一種極端的拉扯關係。

以CIO的挑戰來看,要快速協助CEO把經濟規模做大,還要找出一些突破的利基及商機,但包括分享經濟在內的許多創新想法,除了可能會牴觸法令外,還可能會碰到資訊安全方面的問題,除了駭客攻擊外,勒索軟體也非常猖獗。

但如果能夠兼顧資訊安全,就藍海策略而言,金融創新確實可以幫助銀行業找到機會點,現在的CIO挑戰,在於資訊安全與金融創新的資源要如何分配。其實不只是銀行業,任何需要透過網路提供服務的業者,都會碰到資訊安全包括憑證或加密技術等方面的挑戰,如果沒有信賴基礎,就不會有客戶願意加入,創新要長久經營,一定要找出一個好的分享經濟或是創新科技,同時考慮的安全的平衡點。

內部資源不足時,很多人會選擇引入外部資源,但事實上,經濟規模也是一大挑戰,一個是靠科技創造市場,IT能提供好的技術防護,以及新的科技面對未來的挑戰,但對CIO而言,挑戰才正要開始。

明台產險營運創新本部副總經理翁翠柳

明台產險營運創新本部副總經理翁翠柳指出,台灣金融科技的相關法規,總是走在科技後面,而且保險業在50年代就已開始在台灣運作,資訊系統的投資也比較早,現在來看當然會比較老舊,因此目前面臨的主要挑戰,就是要從舊的科技轉型到新的科技。

要轉型到嶄新的科技應用,必須先從內部轉化開始,IT人員必須要學習新的程式語言,公司所有的IT核心系統基礎建設都要重新改造。如物聯網及電商平台過去是用SI串接資料交換,現在要用API平台,要跟不同的平台介接,對於過去的IT思維而言,都是很大的變革。

IT人員必須要了解,自己的目標是什麼,有些IT人員面對專案時,會以為自己是要協助顧問完成專案,應該是反過來,這是IT人員的專案,不能等顧問來教,等顧問開規格,IT人員完成就可以了,而是要從顧問挖東西,讓顧問來協助,應該是IT人員開規格,再找顧問幫忙解決,來完成IT人員的目標。

IT人員要做改變,不能只是被動的接收,而是要開始互動。因為目前有很多IT的應用概念還不是很清楚,IT唯有跟業務不斷的對話,才能夠找到正確的方向。如歐美保險業已經可以提供隨需服務,人員在出差時,手機或筆電可以隨時在線上保險保一兩天,這樣的保險在台灣就沒有,不管是法規或技術上,都有改進的空間。

鉅力信息技術長盧亞德

鉅力信息技術長盧亞德指出,資安技術其實還有很多進步的空間,如很多企業都已經開始走雲端,卻不清楚雲端的資訊安全該怎麼做。以前的資安可能就是交由網路部門負責,如防火牆、入侵偵測防禦系統等,系統部門可以只會去管系統有沒有裝好、有沒有裝防毒軟體,但金管會在今年年初就要求金控業者,要在六個月內成立資安專責單位,對金控單位現有的IT部門組織結構就已造成影響。

走得比較快的金控業者,會設立資安小組,可能會設有一個專責的經理,但還是在資訊長之下。而且企業先要有資安意識,資安方面的投資才會成長。台灣的資安文化,往往都只是以通過ISO27001資安認證為目標,但常常都只是一窩蜂的為了通過認證而認證,很多企業對於資安的定義及想像,往往只會侷限在能通過認證的範圍內就可以了,而不是真正的先去衡量企業本身的資安風險,再來通過認證。

面對資安市場的挑戰,人才是主要的關鍵,但需要環境來培養,企業必須願意付出合理的投資,如下班後的資安該怎麼辦?要有多少的人力支援來因應資安需求,企業都要準備好。

要培養一個資安工程師,需要網路、系統及程式開發這三個技能,現在的駭客都是寫程式透過網路來攻擊,工程師要有能力對抗,而且還要了解網路及系統的弱點,駭客會從哪裡鑽進來,才有可能建立好的資安基礎環境。

長春石化資訊中心經理黃至善

長春石化資訊中心經理黃至善指出,長春石化很多產品都屬於高質化的化學產品,如半導體業用到的顯影劑、雙氧水等,當半導體廠要進入20奈米以下的製程時,不只是要提升良率,如果上游的原料供應沒有跟著一起提升,屆時會有很大的問題,業者一定要跟著連動,而且要因應客戶的需求先行規劃,如資料的蒐集、製程的改善,相關產品都要透過統計等各種方式更趨於穩定。

對長春石化而言,長遠的目標就是要以客戶的產品良率為終點,再回溯到製程的改善是共振的,製程的良率改善才更有意義。首先要有虛擬生產線的觀念,在前端扮演更積極的角色,如客戶要提升良率時,前端原料供應若能提供更好的參數,客戶就會知道最終的目標該設定在哪裡。

很多客戶的要求速度非常快,如可能只是加一個輸入資訊,就得在一個禮拜內完成,為了因應客戶的要求,需要寫成套裝軟體,讓客戶可以自行定義他們的需求,跟原料供應的生產線連動。

包括數據、ERP、聯絡訊息都需要整合,並建立大數據模型分析。首先是結構性訊如良率的改善,即使提升1%或2%,對營業的幫助都會很高;另一個大數據分析,屬於非結構性資料,如客戶的拜訪資料或其他文件,以前都是放在分散式的資料庫如NOTES,缺點就是無法統合,不容易找到資料彼此之間的關聯性。若能利用HTML5等新技術,利用全文檢索技術自動製作標籤,不管用戶用的是什麼系統,都可以很快的找到需要的資料。

展碁國際資管處處長陳雪菁

展碁國際資管處處長陳雪菁指出,因為展碁國際的總經理去年開始兼任宏碁台灣區的總經理,會把兩家公司的很多通路加以整合,面對集團策略及資源的整合,資訊系統也要進行整合,除了組織整併所面臨的挑戰外,另一個挑戰則是通路業這幾年因為獲利下降,MIS也開始要承接業務,

跟傳統的資訊委外不同的是,展碁國際不只是人員會駐點幫助維運,就連IT策略也會協助訂定,我等於就是他們的資訊長,然後將工作團隊放在客戶那裡。但展碁並沒有特別成立SI公司,而是希望MIS部門可以利用自己的Know How來增加營收,所以並不算是正規的投資,所以都是等簽約之後,才會去找人找資源,如果人力沒有銜接上,服務上線的壓力自然會比較大。

技術上其實不是問題,因為現在的開放資源如程式語言並不難找,但如果要做電商,比較欠缺的是合理的營運模式,如果營運模式一直改,工程師只能配合修改,才剛改好上線的東西,一下子就廢掉,對工程師的士氣打擊其實會非常大,人員流動性自然也會變大。

【花絮篇】

座談會貴賓合影,由左至右分別為,資管所蔡益坤主任、資管所曹承礎教授、台哥大基金會董事長暨前行政院長張善政、DIGITIMES總經理暨電子時報社長黃欽勇、台大EMBA資管學會第三屆會長林正一、旗訊科技總經理林振輝(100級學長)

會後大合影

學會林正一會長致張院長感謝牌

學會林正一會長致曹教授感謝牌

座談會報到實景

報到後與張院長及大學長合影

報到後合影

會前使用簡餐

會前使用簡餐,口碑甚佳

座談會學長提問

座談會學長提問

台大EMBA學生會LINE@社群
於瀏覽器中檢視電子郵件
這封電子報是由第13屆台大EMBA學生會所發送,感謝您的閱讀! 如果您不願意繼續接收到任何相關訊息,您可以 在此取消訂閱
此訊息由 student@emba.ntu.edu.tw 傳送給 student@emba.ntu.edu.tw
台北市羅斯福路四段1號


取消訂閱所有的發送 取消訂閱 | 管理訂閱 | 郵件轉寄 | 回報為垃圾郵件